「贾」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国,称为贾伯,为附庸小国。后来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代以原国名「贾」为氏。二:以邑名为氏。晋国灭贾后,成为一个城邑,称为贾季。其后以邑名为氏。晋惠帝的皇后,即为其后人。
贾姓分布
当代贾姓的人口已近370万,为全国第六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贾姓人口由25万激增到370万,增长了14倍多,贾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实际上许多姓氏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很高)。宋朝至今1000年,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这五省的贾姓又集中了25%。河北居住了贾姓总人口的18%,为贾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四川两块高比率贾姓区域。在600年期间,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流动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部加速流动。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冀豫晋、京晋、内蒙古中部、山东大部、江苏西北角、安徽北部、湖北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中西部和南部、宁夏北部、辽宁西部、黑龙江北部,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7%以上,有的达到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2%,居住了大约62%的贾姓人群。在青海湖以东、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贾姓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在0.19%一0.57%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居住了大约31%的贾姓人群。
甘肃民勤
当代贾姓的人口已近370万,为全国第六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贾姓人口由25万激增到370万,增长了14倍多,贾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实际上许多姓氏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很高)。宋朝至今1000年,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这五省的贾姓又集中了25%。河北居住了贾姓总人口的18%,为贾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四川两块高比率贾姓区域。在600年期间,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流动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部加速流动。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冀豫晋、京晋、内蒙古中部、山东大部、江苏西北角、安徽北部、湖北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中西部和南部、宁夏北部、辽宁西部、黑龙江北部,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7%以上,有的达到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2%,居住了大约62%的贾姓人群。在青海湖以东、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贾姓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在0.19%一0.57%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居住了大约31%的贾姓人群。
贾宪: 贾宪,北宋著名数学家。主要成就是“贾宪三角”、“增乘开方法”。
贾耽: 贾耽(730-805)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主要成就是《海内华夷图》及其它地理书籍。贾耽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
贾思勰: 官高阳太守,所撰《齐民要术》,为我国最早农学专著
贾公彦: 永徽时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189上/4950,参见《新唐书》)
贾谊: 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善于文章,著名于郡内河南郡守吴公闻其才,召置门下,吴公升廷尉,荐他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建议改正朔,兴礼乐,为元老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议论时政,建议及时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劝民务本;并主张抗击匈奴贵族的掠夺后梁王坠马死,他自伤为傅失职,常悲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岁著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及《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原有集,已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参见《史记》)
贾岛: 初为僧,名无本。后还俗,从韩愈学古文,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诗以五律见长,喜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