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姓氏档案
  • 拼音:hóng
  • 部首:氵
  • 总笔画:9
  • 繁体字:洪
  • 得姓始祖:共工
  • 分布最多省份:广东、台湾、福建、浙江等地
  • 得姓方式:避仇改姓
  • 百家姓位置:第184位
洪姓起源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

    「洪」源出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6.出自他族改姓。

    洪姓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姓分布地区

    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安徽省宣城,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迁徙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姓名人

    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焱祖: 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洪亮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甲第二名进士。先后督贵州学政,校顺天乡试,供职上书房,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参加修撰《高宗实录》。嘉庆中,上书军机王大臣,言时事诸端:励精图治尚未尽法祖宗初政之勤;用人行政尚未尽改权臣当国之时;风俗日趋卑下;赏罚仍不严明;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欲肃而未肃;数列各种时弊。触怒嘉庆帝,被遣戍伊犁。百日后释归,自号“更生居士”。十年后卒于家。

    洪楩: 嘉靖间以荫官詹事府主簿。曾以斋名清平山堂刊行家藏善本《唐诗纪事》、《夷坚志》等。又刊行多种宋元明话本、小说。今人马廉辑之为《清平山堂话本》。

    洪应明: 号还初道人。有《仙佛奇踪》。

    洪迈:  皓幼子。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淳熙十三年(1186),为翰林学士,上《四朝国史》。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学识渊博,著述颇多,尤精宋代掌故,有《容斋五笔》、《夷坚志》等。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秀全: 初入上帝会,后为教主再入香港耶苏教托言为耶苏之弟,提倡人皆平等传教广西各地,积聚力量咸丰元年(1851)一月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至永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建元天德率军进两湖,克岳州、武昌,顺江东下,咸丰三年建都南京,改称天京,派军北伐、西征,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后东王杨秀清恃功,渐至专权,被架空,纵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遂有“杨韦之变”及翼王石达开出走事件提拔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等主军政,出击苏、杭、江北,以图解天京之围,屡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势力发展至十余省同治三年(1864),在清军长期围攻下,天京渐至粮尽援绝,拒绝李秀成突围回师两广建议,坚守孤城6月,服毒自尽次日,天京沦陷

    洪遵:  皓次子。以父荫补承务郎。绍兴中,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正字。父为秦桧所贬,遂放外州之通判。桧死后,复为秘书省正字。三十一年(1161),知平江府,李宝率舟师与金兵战于胶西,资粮、器甲、舟船都归平江府供给。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文安。

    洪皓: 政和进士。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粘罕迫其仕伪齐,不从。又拒出任金之官职。绍兴十三年(1143),返临安。忤秦桧意,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英州九年,徙袁州,至南雄州死,谥忠宣。著作有《帝王通要》和《松漠纪闻》及《全国文具录》等。

洪姓男孩常用字
洪姓女孩常用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