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姓氏档案
  • 拼音:xún
  • 部首:艹
  • 总笔画:9
  • 繁体字:荀
  • 得姓始祖:荀林父
  • 分布最多省份:山西、江苏、四川、山东等地
  • 得姓方式:以祖辈名字姓氏为姓
  • 百家姓位置:第201位
荀姓起源

    「荀」源出

    荀(Xún)姓源出有三: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古郇国(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姬姓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3、出自晋国大夫荀氏,有荀息,荀林父,荀偃,荀吴等。 按荀吴母为郑女,则荀非姬姓也。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荀姓先祖

    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国,并将荀姓赐于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晋国有荀林父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内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荀姓分布地区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荀姓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迁徙分布

    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人口基数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因此教育不可或缺,《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姓名人

    荀子: 名况,汉人避宣帝讳,称孙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秦昭王四十一年至秦,赞秦政治清明。旋回赵,在赵孝成王前议兵。约楚考烈王八年,任楚兰陵令。后家兰陵,著书授徒。其学术源于儒而博采众家之长。主“制天命而用之”,重视“征知”,强调“解蔽”,“制名以指实”。主张性恶论,重视“化性起伪”。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尊礼重教。韩非、李斯均从之受学。著有《荀子》。

    荀勖: 出身世族。初仕魏为曹爽掾,后依附司马昭,为从事中郎。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司马炎代魏,进爵为公,加侍中。与贾充亲近,促成充女为太子衷妃。主张清心少事,无为而治;博学才茂,著有《中经》。太康十年死,谥成。

    荀悦:  荀淑孙。少通《春秋》,读书一览便能成诵。初为曹操属吏,后历官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著有《汉纪》三十篇。又有《崇德》、《正论》、《申鉴》等数十篇。

    荀况:  见荀子

    荀绰:  荀石勒,为勒参军。博学有才能,著有《晋后书》十五篇。

荀姓男孩名字
荀姓男孩常用字
荀姓女孩常用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