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Cháo)姓源出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3.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三位门阀。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颍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今河南省的濮阳市、清丰县、巩义县、漯河市、鄢陵县、驻马店市泌阳县、虞城市、焦作市温县、济源市,山东省的德州市、菏泽市郓城县、嘉祥县、枣庄市、泰安市肥城市、临沂市、青岛市,江苏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阳市、滨海县,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临川县、进贤县,安徽省的萧县、六安市、颖上县、宁国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横江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宝鸡市陈仓区、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甘肃省的陇西县、永登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晁冲之: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
晁公溯: 晁公溯:一写晁公?i,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崇: 晁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
晁端礼: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晁迥: 第进士。历知岳州录事参军,殿中丞,太常丞。真宗即位,擢右正言、直史馆,献《咸平新书》五十篇,又上《理枢》一篇。召试,除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旋知审官院,拜兵部侍郎。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天圣中,告老。终年八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文元。好学,通释老儒。历官处事,未尝挟情害物。著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录》十卷、《耆知余书》、《随因纪述》及《昭德新编》各三卷。
晁错: 少学申不害、商鞅刑名之学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奉命从伏生受《尚书》,后任太子家令,以其善辩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主张实行重农抑末、纳粟受爵政策,积极防御匈奴贵族的攻掠,募民徙边,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建议均为景帝所采纳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他为袁盎等所谮,被杀著有《论贵粟疏》等政论,今部分尚存(,参见《史记》)
晁说之: 字以道,一自号景迂生。晁端彦子。神宗元丰五年进士。以文章典丽,为苏轼所荐。哲宗元符三年知无极县,上书斥王安石及绍述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诗,善画山水。博通五经,尤精于《易》。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
晁公武: 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晁瑮: 号春陵。嘉靖二十年进士。性行端雅俊逸。喜藏书。官至国子监司业。有《宝文堂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