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姓氏档案
  • 拼音:mò
  • 部首:土
  • 总笔画:15
  • 繁体字:墨
  • 得姓始祖:墨胎允(伯夷) 、墨胎智(叔齐) 、子墨翟
  • 分布最多省份:陕西、四川
  • 得姓方式:以先祖名字为氏
  • 百家姓位置:第494位
墨姓起源
    墨(Mò)姓源出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夏禹老师墨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大禹拜墨如为师学习治水。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之后,敕封姜墨如的儿子姜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姜胎初就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墨胎初,世代相传为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其后有族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墨氏,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3.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子姓,出自战国初期哲学家墨瞿,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墨姓先祖

    墨如、墨胎允(伯夷)、墨胎智(叔齐)、子墨瞿。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墨姓分布地区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

墨姓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淮阳堂。

迁徙分布

    墨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五十位,望族出梁郡。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该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并不居于该地,当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族人转迁过程。

墨姓名人

    墨子:  即墨翟一说宋国人墨家创始者曾任宋国大夫阻止鲁阳文君攻郑又说服公输般,阻止楚攻宋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弟子满天下与儒家对立,并称儒墨显学宣传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三表法,以检验言论是非有《墨子》,为墨子及其后学著作之总集

    墨翟:  即墨子曾为宋大夫善守御,能为守城器械著作有《墨子》一书其中大部分篇章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其言行而成所述《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等篇,代表了他的主要思想(,参见《墨子》)

墨姓男孩名字
墨姓男孩常用字
墨姓女孩常用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