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姓氏档案
  • 拼音:wú
  • 部首:口
  • 总笔画:7
  • 繁体字:吳
  • 得姓始祖:太伯、仲雍
  • 分布最多省份:广东
  • 得姓方式:以国为氏
  • 百家姓位置:第6位
吴姓起源

    「吴」源出有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于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后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二;古公之子虞仲的后裔,虞通吴故为姓。三;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后。

吴姓分布地区

     江苏陵郡

迁徙分布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吴姓名人

    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字长白,明末清初高邮人。崇祯年间,以总兵镇山海关,李自成陷京师,夺三桂爱妾陈圆圆,三桂乃引清兵入关,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国。三桂受封为平西王,镇云南。后叛清,自称周帝,旋病死。

    吴 广: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泰伯: 吴泰伯: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均: 家世贫寒,至均好学,善作文。文体清逸有古风,时人仿学,称“吴均体”。历为建安王伟记室、奉朝请。以撰《齐春秋》不实,免官。复受诏撰《通史》,起自三皇,至齐代,所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著作有范晔《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十二州记》、《钱唐先贤传》、《续文释》,及文集二十卷。(,参见《南史》)

    吴庆坻: 清末诗人、教育家。字子修、一晚号补松老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会典馆帮办,总纂中外图籍。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1906年授湖南提学使。在任期间重视近代教育,并曾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在长沙创立湖南第一师范学堂、湖南工艺学堂等,培养了一批人才。辛亥革命后,居上海,与缪荃孙等人组织超社、逸社等诗社。1918年与沈曾植同受聘续修《浙江通志》。著有《补松庐诗录》、《补松庐文录》、《蕉郎脞录》、《杭州艺文志》等。

    吴当:  参与编纂辽、金、宋三史,为翰林修撰。后升任翰林直学士。曾为江西肃政廉访使,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至正十八年(1358)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后被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拘留一年。病逝。著有《周礼纂言》,《学言稿》。

    吴淑: 南唐时,以校书郎直内史。入宋,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参与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文苑英华》。著《事类赋》百篇以献,奉诏注释。预修《太宗实录》,迁职方员外郎。卒。学问渊博,词风典雅,善笔札,工篆籀,著有《说文五义》、《江淮异人录》等。

    吴应枚: 号颖庵。吴应棻弟。雍正二年进士,官大理寺少卿。山水师王原祁。工诗。有《客槎集》、《墨香幢诗》。

    吴处厚: 举进士。蔡确尝从其学赋,及作相,处厚致书乞怜,确无意举荐。王珪请除处厚馆职,又为确所阻止。出知通利军,徙知汉阳军,遂不悦。元祐中,确知安州。处厚得其《车盖亭诗》,奏劾谤讥宣仁太后。确贬英州别驾,安置新州,擢知卫州,未几卒。绍圣间,追贬歙州别驾。

吴姓男孩常用字
吴姓女孩常用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