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出
1.出自「?u」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2.?s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3.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4.?s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5.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6.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J七姓」有罗氏。
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前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罗荣桓: 罗荣桓: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罗钦顺: 号“整庵”。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累官南京吏部尚书。时张璁、桂萼秉政,他耻与其同列,故省亲归,后屡诏不起。里居二十多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著有《困知记》。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罗含: 荥阳太守罗绥子。有才学,善文章。初为郡主簿,转桓温征西参军,深得桓温器重。历散骑常侍、侍中,累迁廷尉,加中散大夫。卒官。
罗畸: 神宗熙宁进士。哲宗元祐初为滁州刺史。徽宗崇宁中除秘书少监,为太常博士。辟雍成,命词臣赋诗颂,畸颂居第一。大观中以右文殿修撰出知福州卒。有《蓬山志》。
罗懋登: 号二南里人。生平无考,约生活于万历年间。小说家。著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百卷,记叙郑和奉使南洋诸国事,内有不少怪诞神奇记载。
罗汝芳: 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由太湖知县历刑部主事、知府、云南参政。坐事被弹劾罢归。曾创开元会,令罪囚听讲,讲学灵济宫。四方计吏听讲者数千人。从师颜钧,其学近佛。
罗泌: 号归愚。罗良弼子。学博才宏,侈游坟典。有《路史》。
罗愿: 汝楫第五子。知鄂州,有治绩。博学好古,善文,为朱熹所推崇,著有《小集》七卷及《尔雅翼》二十卷。
罗泽南: 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次年,在籍倡办团练,后率领“湘勇”先后增援南昌,进攻岳州,转战湖北、江西,克田家镇、增援饶州、广信,官历知府、道员,加按察使、布政政使衔。赐号“普铿额巴图鲁”、咸丰五年,攻武昌,次年战死。封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谥忠节。治程、朱理学,称罗山先生。弟子多成湘军名将,如李续宾,李续宜、王錱、刘腾鸿、蒋益澧、钟近衡。著有《小学韵语》、《西铭讲义》、《周易附说》、《人极衍义》、《姚江学辨》、《方舆要览》。
罗贯中: -说钱塘人,又有庐陵人之说,名本,号湖海散人为著名小说家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