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二;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 冯姓分布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玉祥: 冯玉祥(1880~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清末加入新军,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军,直奉战争时倒戈倾向奉系,并迅速占领北京,推段祺瑞为总统。次年奉系失败。其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西北国民军总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赴国外,在由苏俄回国时,轮船在黑海上发生火灾而被烧死。
冯谖: 冯谖: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p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O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祯: 明学者。万历进士。官编修,累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名其堂“快雪》。著有《快雪堂集》六十四卷、《快雪堂漫录》一卷及《历代贡举志》等。
冯时可: 行可弟,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按察使。有文名。
冯汝弼: 惟良,号祐山嘉靖十一年进士官工科给事中,因言事被谪为潜山县丞,迁知常熟筑堤建闸,多惠政官至扬州同知有《祐山杂说》、《祐山文集》
冯桂芬: 号景亭。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太平天国运动中,办团练,助官军攻占苏松一带,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人。官至右中允,加衔至三品。辞官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遇浚河、建学、积谷诸事务,多有条议规划。初擅长骈体文,后致力于古文辞。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兵刑、盐铁、河漕诸政尤其留心。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矢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邠庐抗议》、《显志堂诗文集》。
冯景: 少与周惠达为友萧宝夤任为功曹参军从宝夤入关中宝夤败返洛阳因曾谏止宝夤背北魏免罪贺拔岳任为从事中郎岳死宇文泰任为行台左丞留守原州魏孝武帝时封高阳县伯行台尚书大统初为行泾州事(参见《北史》)
冯班: 善于评论,不附偕世俗。又以诗著名。精书法四体。著有《钝吟集》。为近人所倾仰。
冯从吾: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抗章指责帝郊庙不亲自去,朝讲不到位,章奏留中不发。帝大怒,欲廷杖。适逢仁圣太后寿辰,阁臣极力劝解得免。告归。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帝大黜两京言官,犹以前疏故,革职。他长期有志于濂、洛之学,归家二十五年,造诣益邃。天启时累升左副都御史。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其中,被朱童蒙诋劾,上疏引退归,召拜工部尚书,被魏忠贤党张纳诋毁,革职。因书院被毁,不胜愤悒,得病死。崇祯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冯梦龙: 字犹龙,又号翔甫、龙子犹、姑苏词奴、墨憨斋主人。崇祯中以贡为丹徒训导,迁知寿宁。善诗文,工经学。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古今谭概》、《智囊》、《挂枝儿》、《山歌》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