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

首页 /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

  • 色彩
    中性成语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形式
    ABCD式的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释义

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用法

兵不厌诈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典故
  •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造句

1.作战不仅要靠勇敢,还要讲智谋,所谓兵不厌诈,就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2.对付敌人,有时,我们还要兵不厌诈,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

3.正所谓兵不厌诈,英格兰早前声言朗尼不会在今仗复出,不过朗尼终在下半场以后备身份上阵。

4.兵不厌诈,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5.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兵不厌诈;情场如战场。

6.兵不厌诈,只要能迷惑敌人,我们就有了主动权。

7.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带兵打仗的时候,经常在他身上看到兵不厌诈的身影。

8.奥运之兵不厌诈的赛场竞技,胜负之间,有时求金心切,有意无意间会有一些正规动作以外的举动。

9.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10.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兵不厌诈,我们必须利用智谋和经验去生存。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翻译
英语:

There can never be too much deception in war.

日语:

戦(いとさ)はいつわりをいとわない,軍事には正道だけを踏まず,奇計を用いて勝を制してもかまわない

俄语:

В воéнном дéле хитрость не исключáется

兵字开头的成语
  • 释义:颈:颈项。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兵:出兵打仗;逼:威胁;好:指友好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 色彩:贬义成语
诈字结尾的成语
  • 释义:刁钻、油滑、奸邪、诡诈。极其阴险狡猾。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指弄虚作假。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掎挈:指摘;司:同“伺”,侦候;诈:欺诈。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
  • 色彩:贬义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