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已字的基本信息
  • 拼音:yǐ
  • 繁体字:已
  • 总笔画:3
  • 部首:己(己字旁)
  • 部首笔画:3
  • 声调:上声
  • 结构:独体结构
  • 造字法:象形
  • 是否常用:否
  • 汉字五行:木
已字的基本解释

◎ 止,罢了: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 表示过去:已经。事已至此。已往。业已。
◎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已忽不见。
◎ 太,过:不为已甚。
◎ 古同“以”。

已字的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yǐ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词性变化
yǐ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已字的起名寓意

(yǐ)表示过去,太,过。

已字在汉语字典的解释

[①][yǐ]
[《廣韻》羊己切,上止,以。]
[《廣韻》羊吏切,去志,以。]
(1)停止。
(2)完毕。
(3)终于。
(4)罢了,算了。
(5)罢免,黜退。
(6)谓病愈;治愈。
(7)太;过分。
(8)已经。
(9)已往,从前。参见“已事”。
(10)随后,旋即。
(11)又。
(12)不许;不承诺。
(13)必,一定。
(14)与,给予。
(15)指示代词。此,如此。
(16)语气词。表确定语气,相当于“”。
(17)语气词。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相当于“”。
(18)语气词。用于句首。
(19)同“”。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0)同“”。因;因为。

已字在音韵字典的解释

[上古音]:之部喻四母,ji?
[广 韵]:羊己切,上6止,yǐ,止開三上之以
[平水韵]:上声四纸
[唐 音]:*i??
[国 语]:yǐ
[粤 语]:ji5
[闽南语]:i2

带已字的诗句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宋朝· 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宋朝·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朝·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宋朝·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朝·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宋朝·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明朝· 王守仁《春晴》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宋朝·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明朝· 夏完淳《别云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宋朝· 陆游《卜算子·咏梅》

已字在首位的男孩名字
已字在首位的女孩名字
与已字同音的字
与已字同部首的字
与已字同笔画的字
与已字同五行的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