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

首页 / 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

  • 色彩
    贬义成语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形式
    ABCD式的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拼音

yī guó sān gōng

释义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政出多门

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使大夫士蒍为重耳、夷吾构筑蒲和屈的城墙,不慎将柴薪填进去一些。晋献公斥责上蒍,士蒍辩解说,治国在于有德,有德则民服,无城国亦可保,能施德于民,则宗子之城自然就坚固了。士蒍退朝出来;赋诗发牢骚说:“晋国政局乱纷纷,就像狐皮上的茸毛一样,一国之中三个国君,叫我服从谁呢?”后因用为政出多门,权势分散的典故。

近义词
一字开头的成语
  • 释义:本钱小,利润大。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他的病还未痊愈,又接到解雇的通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字结尾的成语
  • 释义: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饿着肚子办公事。形容一心为公;勤奋工作。枵:空虚;从公:从事公务。
  • 色彩:褒义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