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姓氏档案
  • 拼音:xià
  • 部首:夂
  • 总笔画:10
  • 繁体字:夏
  • 得姓始祖:夏后禹
  • 分布最多省份:江苏
  • 得姓方式:以国为氏、以字号为氏
  • 百家姓位置:第154位
夏姓起源

    「夏」源出

    1.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2.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

夏姓分布地区

    江苏苏州,甘肃庆阳

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这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明代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夏姓名人

    夏明翰: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夏原吉:  字维哲,父时敏在湘阴当教谕,遂迁居湘阴。早孤,努力读书。由乡荐进入太学,官户部主事。建文初任户部右侍郎,巡按福建,有业绩。成祖即位,任户部左侍郎、尚书。与蹇义等详细制定赋役各种制度。建议三十多件事,皆简便容易遵守。曾赴浙西治水,征发民工十余万,疏通吴淞江等河流,使苏、松农田大为有利。他主持财政二十七年,用心筹划,国用不绌。仁宗即位,升少保。宣宗即位,益被信任重用。有肚量,同僚有善言,即采纳。有小过,必为之掩盖。宣德五年卒。赠太师,谥忠靖。

    夏时: 永乐十六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洪熙初年力言改钞法之弊。宣德初,置尚宝司,兼理吏、礼、兵、刑四科。正统十二年,由江西按察佥事超擢广西左布政使。以敢言为时所称。

    夏允彝: 举于乡。好古博学,善文章。与同邑陈子龙、徐孚远、王光承等结“几社”,与“复社”相应和。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长乐知县,善断疑狱。居五年,邑大治。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知县七人,以他为首。京师陷,走谒史可法,与谋兴复。南京失,赋绝命词,投水死。

    夏燮: 托名江上蹇叟。道光元年举人。咸丰间曾入曾国藩幕。后官四川永宁知县。通音韵,兼长史学,尤关心时事。有《述韵》、《中西纪事》、《明通鉴》。

夏姓男孩常用字
夏姓女孩常用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