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之国

首页 / 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 色彩
    中性成语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程度
    一般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形式
    ABCD式的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拼音

sì zhàn zhī guó

释义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

《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用法

四战之国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

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四字开头的成语
  • 释义: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见“四肢百骸”。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四海”指全国各地。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四海为家那是经常的事儿。
国字结尾的成语
  • 释义:古老的大国。常指古老积弱的旧 中国 。《文明小史》楔子:“老大帝國未必轉老還童。” 杨度 《<游学译编>叙》:“今日外人之訶我 中國 也,不曰老大帝國,則曰幼稚時代。”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七章:“我们 中国 是老大帝国,积弱已极,正值上下一心,兢兢图存时候,怎还闹得民气!”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过去说 中国 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 中国 的面貌改变了。”
  • 释义: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损毁家庭危害国家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欺骗君主,祸害国家。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 色彩:中性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