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

首页 / 文过饰非
文过饰非

  • 色彩
    贬义成语
  •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形式
    ABCD式的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拼音

wén guò shì fēi

释义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

出处

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用法

文过饰非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典故

陈庆镛(?-1858年),字颂南,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练习办事),累升至御史,有直谏名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及外交上丧权辱国的官员又重新起用。陈庆镛上奏认为不应起用有罪官员,希望皇帝收回成命。这本奏章呈上,宣宗道光帝嘉奖了他,并指示说:“我没有了解人的英明,以致于琦善、奕经、文蔚等人战败,出师失利,只有反回来检查责备我自己,不想推罪过给群臣。现在御史陈庆镛呈请我收回已经发布出去的命令,我不是用好听言词来掩饰自己错误的君主,我怎能袒护包庇他们呢?”又革去琦善等人已经新任命的官职,命令这些有罪官员在家里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失。于是陈庆镛直言规劝皇帝的声誉震动了国内。

造句

1.有时积小错会酿大祸,所以文过饰非的行为不可轻饶。

2.我们做错事要勇敢地承认,不应该文过饰非

3.老爱文过饰非的人,渐渐会失掉真实自我。

4.犯了错误不改,反而文过饰非,就会犯更大的错误。

5.张明并不是那种文过饰非,拒不接受别人批评的人。

6.这篇社论有点在替报社文过饰非的味道,让人读了有些不快。

7.虎娃找出许多理由来证明花瓶不是自己打碎的,但妈妈却说他这是文过饰非

8.专横跋扈,文过饰非的人到头来总是要吃亏的。

9.你明明做错事,还找这么多理由辩解,这样文过饰非,只会让大家更难原谅你。

10.做个光明磊落的人,既不居功自傲,也绝不文过饰非

近义词
成语翻译
英语:

paper over one's errors

日语:

あやまちや過失(かしつ)をひた隠しにする

俄语:

замáзывать ошибки и опрáвдывать упущения

德语:

die eigenen Fehler vertuschen

法语:

pallier ses fautes

成语谜语

以假乱真度函谷,孟尝客队有鸡鸣(打一成语) | 秀才优秀,貌不庄重 (成语) | 草稿·卷帘格(打一成语) | 勘误(打一成语) | 未曾润色之初稿·卷帘格(打一成语)

文字开头的成语
  • 释义: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文如其人,这篇文章,我一看就知道出自李编辑的手笔。
  • 释义:文有计谋;武有策略。指智勇双全。韬、略:《六韬》、《三略》是古代的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策略叫韬略。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文官武将都耽于安乐;不以国事为务。文:文官;武:武将。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他长大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并决心为母亲的待遇讨回公道。
  • 释义: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色彩:中性成语
非字结尾的成语
  • 释义: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相信一个神话。
  • 释义: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 色彩:中性成语
  • 释义: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 色彩:贬义成语
  • 释义: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
  • 色彩:中性成语
  • 造句:他教育孩子向赖宁学习,发愤读书,遵守纪律,不要惹是生非
up